2018年以来,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3535”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学院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实现新提升。
党的建设引领事业发展
学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师生共识,汇聚发展正能量。以样板支部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切实提高师生思想政治
工作成效。学院获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党支部获第二批安徽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涌现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9人次,师德标兵1人、最美教师5人。


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
学院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遴选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首次实现一批次招生;国际中文教育获批学校一流学科。


坚持引培并举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人获省学术技术 带头人称号,实现了省级人才零的突破。晋升二级教授1人、四级教授6人、副教授3人;引进博士3人,自培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师资队伍结构 进一步优化。



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和现代汉语课程三个教学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现代汉语1》获批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修辞学》《秘书学》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获批省级线下课程(原精品线下开放课程),《国学与人生》等获批省级一流教材。


扎实开展“双基达标”专项活动,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先后被评为“十佳教研室”和“十佳教学基层组织”。

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期间教师获批重大教改项目4项,四新研究项目2项,重点教研项目6项,一般项目4项;省级教坛新秀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线上教学名师1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基地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注重学术交流和一流专业建设研讨,扩大办学影响,期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场次,教师宣读论文20余篇。


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16次,提升师生学术素养。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锻炼应用能力,期间,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5篇。


全力推进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制定了三年建设规划,遴选硕士生导师8人,改善研究生办学条件,服务研究生教学需要。期间建设书法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智慧教室、图书资料室各1个。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案例的策划实施工作,获批校级优秀教学案例4个。


书法实训室 茶艺实训室

智慧教室 文学院图书资料中心
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期间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7项,省级大创项目23项。学生在挑战杯等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50余项,省部级奖120余项。其中2023年度,文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  | ![]()  | 


科学研究彰显办学特色
学院组建了徽州文学与文献学、徽州方言与民俗文化、徽州经学、徽州 美学、黄山文化产业研究等5个科研团队,搭建了徽州方言资源保护利用共享平台。依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2019年以来,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5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语保工程项目1项,省规划办项目3项,省政府创新项目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2项,省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3项,总计科研经费391万元。横向项目7项,合计科研经费121.7万元。
2019-2023文学院教师主持科研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经费  | 类别  | 立项日期  | 
YB1901A004  | 安徽汉语方言调查·徽州  | 沈昌明  | 8  | 国家其他部委项目  | 2019/4/1  | 
SK2019A0416  | 徽州方言语音的实验研究  | 唐宁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19/6/25  | 
SK2019A0426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应用与传承——以徽州礼俗文化为例  | 杨辉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19/6/25  | 
SK2019A0419  |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  | 徐勇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19/6/25  | 
SKHQ2019D008  | 民族秘史与文化挽歌—走进《白鹿原》  | 黄立华  | 3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19/12/24  | 
HSKF2019D055  | 清代书法审美风尚研究  | 洪永稳  | 2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19/12/24  | 
XXT-2019-051  | 安徽诗歌资源开发与利用  | 张小明  | 5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2020/5/1  | 
kyptxm202002  | 徽州经学文库第一辑·徽州诗经学文献丛刊  | 潘定武  | 43.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2020/11/27  | 
kyptxm202004  | 徽州学人诗学文献整理  | 张小明  | 43.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2020/11/27  | 
kyptxm202005  | 新安大好山水——徽州山水诗大系  | 张小明  | 43.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2020/11/27  | 
AHSKQ20D29  | 新时代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及价值共创路径研究  | 朱红兵  | 2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20/12/21  | 
AHSKHQ2020D0  | 性质命题推理图解逻辑  | 汪柏树  | 3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20/12/21  | 
AHSKQ2020D205  | 庄子“真”观念的“别现代”美学阐释  | 赵诗华  | 2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20/12/21  | 
SK2020ZD39  | 戴震著作译注  | 潘定武  | 5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 2020/12/25  | 
SKHS2020B01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皖南旅游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 徐晓伟  | 0.6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 2020/12/25  | 
SKHS2020B11  | “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省汉语国际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朱丽娟  | 0.6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 2020/12/25  | 
SK2020A0479  | 《庄子》“本真”美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 赵诗华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0/12/25  | 
AHSKY2021D66  |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徽州节气民俗研究  | 曲晓红  | 2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21/11/23  | 
AHSKY2021D123  | 以电影为媒介的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 唐莉  | 2  |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  | 2021/11/23  | 
SK2021A0642  | 安徽省旅游景区翻译语料云平台的创建及应用研究  | 赛静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49  | 北宋徽州诗词研究  | 芦洁媛  | 2  |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29  | 黄山市外旅游者对屯溪老街-黎阳in巷语言景观感知研究  | 石铃凤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39  | 徽文化国际传播视野下黄山学院留学生语言生活研究  | 张静(古)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50  | 徽州地方文献中的元代诗词曲资料研究  | 张孝进  | 2  |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45  | 徽州地区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 时雯雯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47  | 徽州礼学研究  | 朱宏胜  | 2  |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48  | 基于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徽州谚语价值意蕴研究  | 乔根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38  | 文学地理视野下的明代徽州作家研究  | 程莉萍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2021A0631  | 新时代徽州文化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创新  | 汪恭艳  | 2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1/12/24  | 
SKHS2021B19  | 朱熹诗歌意象与其理学思想的表达  | 刘板  | 0.6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 2021/12/24  | 
SK2021ZD0080  | 汉唐文学空间想象  | 王相飞  | 5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 2021/12/24  | 
SKHS2021B03  | 基于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研究  | 杨潇  | 0.6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 2021/12/24  | 
2022ahlgY03  | 中韩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比较研究  | 夏欣欣  | 0.3  | 其他项目  | 2022/8/1  | 
2022AH010104  | 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创新团队  | 汪海彬  | 100  | 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社科)  | 2022/12/15  | 
2022AH051939  | 方回《桐江续集》整理与研究  | 陈玲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2/12/16  | 
2022AH051938  | 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口述史调查研究  | 廖荣军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2/12/16  | 
2022AH040260  | 徽州百工文化及方言词汇研究  | 沈昌明  | 8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 2022/12/16  | 
2022AH051937  | 徽州剪纸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创新研究  | 金美东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2/12/16  | 
2022AH051941  | 成年外国人汉语比较句习得研究——以韩国学生为例  | 唐宁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2/12/16  | 
22JJD770002  | 徽州本土藏徽州文书整理、研究和数据库建设  | 李铁范  | 50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2023/4/6  | 
2023AH051356  |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展现研究  | 胡翠莉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3/8/28  | 
2023AH051348  | 解释学视域中的文本理论研究  | 姚亚峰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3/8/28  | 
2023AH051329  | 针对汉语学习的ICT方案设计及开发研究  | 潘欣晨  | 4  |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 2023/8/28  | 
JNFX2023055  | 中古文学与地理关系研究  | 王相飞  | 5  | 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  | 2024/1/19  | 
发表论文115篇,其中潘定武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论文《戴震的民生思想》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专著8部;获省级社科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黄山市社科奖6项。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做好来华留 学生汉语教学工作,联合国教院成功申报的省级华文教育基地。2023年出色 完成了华文教育基地承办的“首届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12人次的教学任务。

文化传承秉持知行合一
学院高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旗,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砥砺前行,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省高校内率先开设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 必修课程《国学与人生》。

坚持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通过书画大赛、经典诗文朗诵、辩论赛、汉 服展示、成人礼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与屯溪区江南实验小学、休宁中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校园活动,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学院秉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先后与黄山市文投公司、歙县牌坊群鲍家花园开发有限 公司、祁门县文旅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就目连戏保护传承、文化资源开 发利用、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等进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期间给地方企事业单 位提供业务培训300余次,为地方单位提供科研服务30人次;参与地方村 志研究撰写3人次,其中《许村志》获省社科三等奖。



人才培养凸显办学成效
2018年以来,学院共为社会输送了1000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对口率逐年上升;考研录取人数近100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有18人被录取国家汉办志愿者;30余名学生参加海外教育实践。未来,黄山学院文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党建作为事业发展的支撑点,以徽文化研究为特色发展支撑点,以国际化作为深化徽文化传播和提升教育层次支撑点,涵养更多本土文化自觉、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挖掘徽文化时代价值、擦亮徽文化品牌作出更大贡献。
(撰稿、摄影:文学院; 审核:文学院 汪方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