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科研处、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红学系列学术报告之三,在文端楼二楼报告厅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石中琪研究员作了题为《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红楼梦〉诗词谈概》的学术报告。文学院、教科院近300名师生参加活动,文学院副院长朱宏胜主持报告会。
石中琪认为《红楼梦》是最具诗意的中国古典小说,对《红楼梦》中诗曲歌赋进行研究是进入《红楼梦》文化大观最为雅致的途径之一。《红楼梦》中韵文的文体形式多样,前八十回中就有190多处用例,其体裁有诗、词、曲、赋、歌、谣、谚、赞、诔、偈、 联、谜、酒令、骈文等不一而足。就拿《红楼梦》中“百态”诗来看,其体裁分为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四类;从歌咏形式上看又有同体分咏、分题合咏两种;从制式上看又分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三类;从创作主体看,可分为小说中的作者自己的诗作,参与叙事的诗谣,书中人物的诗词,且以书中人物的诗词最多。从这些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最多的是话语蕴藉,蕴藉评价正是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将《红楼梦》置于中国古典小说世界中,同《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中的诗词相比较,《红楼梦》中诗词有四个特征:按人制帽 诗即其人;架构情节,谶语叙事;伤时感世,反映时代;提升小说的品格。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可以看出《红楼梦》的诗词观: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命意新奇,能出己见;情在景后,理在诗外。
近两个小时的学术报告,让人仿佛置身于红楼梦诗歌的世界而流连忘返,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石中琪,男,1979年10月生,山东青州人。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学》、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等职。研究方向主要为《红楼梦》与传统文化及近代学术思潮、中国古典小说与诗词等。著有《顾颉刚与新红学》《红楼梦神话解读》等专著,发表有关红学、艺术学论文数十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十数项。
(撰稿:文学院;摄影:梁娉婷;审核:沈昌明)